不宜标签化解读“农民工呕吐后擦地”

2024-11-17 03:59:14 admin

  12月5日,不宜标签网友@马帅童鞋爆料称,化解后擦当晚7点10分左右,读农地上海地铁2号线列车将进陆家嘴站时,民工一位独自乘车的呕吐四十岁左右的农民工师傅晕车呕吐。自己给了这位师傅一包纸巾,不宜标签让他擦嘴。化解后擦接下来的读农地一幕让人感动而且心酸:师傅没有擦嘴,而是民工先擦掉了地上的呕吐物。“这就是呕吐素质。”该网友在微博里感慨道。不宜标签截至发稿,化解后擦这条微博已经被转发近2800次。读农地(12月6日《东方早报》)

  一个随手擦拭呕吐物的民工普通举动,只因当事者的呕吐农民工身份,便在网络上掀起如此山呼海啸般的感动浪潮,着实令人惊讶。相比这名农民工师傅的“高素质”,网友对于这种“高素质”的围观本身似乎更值得社会反思。

  一直以来,公共舆论场中都存在一种将复杂的社会问题简单化,将某些现象归咎于特定群体“素质差”、“观念落后”的倾向,闯红灯如此、切糕亦然。这种定式思维虽说也能找到一些现实依据,但更多情况下容易造成将某个群体一棍子打死的“误伤”。此次网友对于这名农民工师傅“高素质”的赞颂,虽说立场与前述恰恰相反,但其实无论是捧杀还是棒杀,都是站在“人群素质说”这一相同平台上进行的“标签化”解读,实质并无二异。

  事实上,与任何阶层、群体一样,农民工等底层人群同样是一个优点与缺点、美德与劣迹的综合体。其中,他们那些为人所诟病,不为现代城市文明所容的“坏毛病”,无论是闯红灯还是高声喧哗,与其说是群体性的素质问题,毋宁承认乃是农村文明对城市秩序的陌生,以及过渡期的不适感的产物。一味地贬低甚至妖魔化他们,甚至像有些公交车司机嫌农民工脏而拒其上车,不仅不利于城市各阶层的融合,反而会加剧彼此间的对立,逼得处于弱势地位的群体抱团取暖,进而游走于主流社会之外,从事灰色甚是黑色的行当。

  相反,如果我们能够将他们当成独立的个体来看待,避免乱贴标签,情况就会大大不同。事实上,经过这些年的媒体宣传、舆论引导,不少底层群众已经意识到闯红灯、高声喧哗等行为的“不文明性”。为了改善形象、重拾尊重,他们甚至刻意在人前展现“文明一面”。比如去年初杭州图书馆免费向民工开放,不少拾荒者进馆前主动洗手,文明的自觉性甚至超过一些精英。况且,要是没有杭州图书馆免费开放在先,哪会有拾荒者洗手的“亮点”?同理,要不是马帅童鞋先给该农民工师傅一包纸巾,也不会有“擦掉地上呕吐物”的感人一幕。

责任编辑:hdwmn_ctt

  • 文章

    727

  • 浏览

    75

  • 获赞

    95478

赞一个、收藏了!

分享给朋友看看这篇文章

热门推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