草间弥生个展火爆带来的启示 收藏资讯

2024-11-17 07:22:14 admin

艺术,草间 需要“疯狂”与坚持艺术,弥生 需要“疯狂”与坚持 艺术,个展 需要“疯狂”与坚持艺术,火爆 需要“疯狂”与坚持

  历时3个月,启示草间弥生在中国的收藏首次大型个展“我的一个梦”接近尾声,然而,资讯记者近日观展时,草间发现位于上海当代艺术馆的弥生展览现场依旧人潮涌动,展馆内外挤满慕名而来的个展“游客”,其中不乏特意从外地赶来的火爆草间弥生的拥趸。火爆的启示参展热情与草间弥生的“江湖地位”匹配,却也让人思考,收藏为何国内艺术家的资讯展览从未有过如此盛况?这位被加上“波点女王”“怪婆婆”“精神病患者”等诸多标签的日本艺术天后给我们带来了什么?

  展览当然充斥着草间弥生标志性的波点,一个个大小不一的草间圆点分布在绘画作品中,巨型南瓜、八爪鱼触角等雕塑作品上,以及充满神秘感的空间装置里。

  现在看来,在物品上加一堆波点或许没什么了不起,然而,在半个多世纪前第一个为波点吃螃蟹,并将波点做到极致,具化成各种各样表现形式的,只有草间弥生。她“一直被模仿,从未被超越。”

  反观国内艺术圈,经常爆出某知名艺术家抄袭西方艺术家作品的丑闻,虽然一再澄清只是向大师“借鉴”或“致敬”。近年来饱受诟病的作品,包括无论从选材还是形式上都明显模仿博伊斯的蔡国强的《撞墙》、邱志杰的《纪念碑》,模仿安塞姆・基弗《罂粟与记忆》的尹秀珍作品《风机》等,但对比一下就会发现,“借鉴”到这种程度,除了留下一串争议,没能创造出任何属于自己的风格。

  除了山寨之风盛行,中国艺术界还向两个方向越走越远:太保守和太做作。“保守”派过分迎合传统审美观,为的是参加全国美展、青年美展,或是在市场上卖个好价钱;“做作”派则搞一些别人看不懂的伪艺术,附以高深莫测的解释,以为就是当代艺术。国内艺术市场的不良炒作又助长了这两种趋势的蔓延。

  草间弥生告诉我们:艺术既不是保守,也不是做作。

  她不迎合审美,她创造审美。草间弥生当然不是一出道就受热捧,她曾被批评为日本坏品位的代表人物之一,1957年到达美国时,不受美国艺术界待见,饱受经济和精神双重折磨,然而,年逾80岁的她用半个世纪的创作来不断证明自己,终于成为艺术风尚引领者。如今,她的银质南瓜一个可以卖到50万美元。

  她也不故弄玄虚。观众不需要过人的审美功力,也会觉得她的作品可爱又有奇幻色彩。不过,看似简单的波点背后,意义却严肃又深刻,她之所以如此宠爱波点,是因为“波点拥有太阳的形状,这是世界和生活力量的象征;它也有着月亮的形状,这意味着宁静。圆形、柔软、色彩斑斓、无知无觉、不可捉摸,波点成了一种运动。波点是通往无限的方式。”

声明:

本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仅供大家共同分享学习,如作者认为涉及侵权,请与我们联系,我们核实后立即删除。

友链


  • 文章

    1

  • 浏览

    71373

  • 获赞

    6

赞一个、收藏了!

分享给朋友看看这篇文章

热门推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