没必要夸大“于丹被轰”的情绪表达

2024-11-17 06:29:11 admin

  有人戏谑道,于丹被轰鸡汤熬多了,没必“名厨”也会遭遇味觉疲劳。情达11月17日晚,绪表在北京大学剧院上演的于丹被轰昆曲专场大师云集,精彩纷呈,没必然而最后却出现了意外插曲:主办方邀请北师大于丹教授做最后总结发言之时,情达却被观众高呼“下去”,绪表于丹不得已尴尬离场。于丹被轰此消息由名为“五言六句”的没必博友于今日凌晨最先发布,一经发布便在网上引发了一场关于文化明星与传统文化、情达道德建设与文化涵养的绪表大讨论。(11月18日中国青年网)

  对学术明星而言,于丹被轰这是没必挺尴尬的一出:上台即被轰。据说,情达于丹自我解嘲地说了句“一切尽在不言中”,还是嘘声不断,只能黯然退场。此事一石千浪,专家解读异彩纷呈:譬如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常务副院长尹鸿认为,狂热地捧一个人和粗暴地哄一个人一样,都是一种非理性的发泄行为;新农学派联合创始人马达飞认为,可见文化复兴、文人素质,还需假以时日;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郑成新认为,太顺当且不知道天外有天的时候,正是需要旁人的警醒时分……就好比小学生不留神做错了题目,写成“1+1=3”,于是学者们就思虑长远,觉得这是惊喜的逆反思维云云——显然,在于丹被轰事件中,更多人以意淫的方式,过于夸大了这种嘘声和轰下场的表演。

  爱于丹的,其文化阐释自有一千个互粉的理由;厌于丹的,其快餐做派当有一万个鄙夷的藉口。文化或者文学这东西,虽公道在人心,却也是最难靠谱的事情,不然,一些“大家”何以在莫言的诺奖事件上“变脸”如此迅速?回到具体语境中来,大师云集的昆曲专场,于丹来“总结”,既说不上多撑场面,也谈不上多不够档次。但既然有学生起哄不爱听、不爱看,下台就下台,也没什么丢脸的。退一万步说,这总好过某些高校的学术专场,挑一批“根正苗红”的专业听众,只会倾情“鼓掌”,甚至还有“领掌”的——起码北大学生的“不待见”,倒也真实可爱。比之于不爱听、不爱看却还要装作忠诚拥趸的样子,北大这回不仅无须拍砖,反倒该给点赞赏。

  有一个常识需要我们记取:在文明政治或公民社会范畴,演讲是公共或政治人物时常正面民众的主要方式。他们是被砸臭鸡蛋还是西红柿,或者是被掌声与鲜花包围,都是再寻常不过的事情。这既无关私德,也无关素养。举例而言,那些在讲台下起哄的北大学生,真面对于丹的时候,果真会如此虚浮轻狂?弄懂这个道理,自然不会简单道德谴责。有个例子堪称正能量,2010年4月22日,云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伍皓走进了中国人民大学思科网真演播室,开讲前夕,三名青年把一堆五角钱纸币扔向这位官员的头顶——扔钱风波在网上引起热议,难得的是,当事双方都表示,扔钱行为是正常的表达意见的方式。

  以“轻量级”的道具或声音表达对公共人物的不满或异见,不过就是当时当地的情绪表达与价值选择而已。只要扔的不是匕首、起哄但不骂娘,一个自由开放的言论场,当有起码包容的勇气与肚量。倒是那些“想的太多”的专家或话语掌控者,应惯于对待这样的尴尬与“不同”,在理性制度与感性表达中寻求文化与社会的共识,达成思想与权利的真正和谐。

责任编辑:hdwmn_zhj

  • 文章

    67232

  • 浏览

    81626

  • 获赞

    2486

赞一个、收藏了!

分享给朋友看看这篇文章

热门推荐